1~10天立下能力養成目標
《你怎麼設計幾年後的不一樣?》作者之一的羅伯(Robert L. Lorber)指出,目標必須具備“SMART”特性:
M(Measurable)
可預估的:如果無法預估,實際上就難以達成。
例如:每天至少投入2小時練習或做功課
S(Specific)
明確:你的目標必須清楚而不模糊。
例如:要考上某一類證照
A(Attainable)
可達成:先達到一個目標,才能繼續往下一個邁進。
例如:根據每次測量成績,幫自己訂下之後要進步的標準
R(Relevant)
具相關性:目標要能幫助自己實現個人的遠景。
例如:考上證照後,才能去從事相關工作
T(Time-bound)
界定時限:沒有期限的目標只是美夢。
設定每週進度,並在1個月後檢視整體成績
訂定目標還有一件重要卻容易忽略的事,就是製作「備份計劃」(backup plan)。「它是次要的、至少也要達到某種程度的目標。」《早上3小時完成一天工作》作者箱田忠昭表示,人一旦無法達成目標,就會覺得失敗,阻礙熱情與衝勁。所以設定一個次要目標,就算達不到主要目標,心中也會因為有達到某個結果,獲得很大滿足,進而願意持續朝更大目標前進。
在日本有「女大前研一」之稱的勝間和代,從以前就非常嚮往能像美國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(Oprah Gail Winfrey)一樣,有個自由表達意見的平台。所以「一年後有一個冠上自己名號的節目」變成她的目標。
透過寫書建立的媒體知名度,是她向廣播電台投遞企劃案的有利條件,在成功爭取到第一個利用網路收聽的書評節目後,透過每天11分鐘的廣播,她讓自己習慣當個主持人。過了一年,電視台開始注意到她,並邀請她開闢節目,勝間和代終於實現自己的夢想。
11~20天擬訂九宮格計劃
勝間和代達到目標的關鍵,是利用「倒推法」建立行動計劃。《活用記事本設定工作目標》一書指出,這就是「從終點倒推到現在的時間,並將必須做的事全部加註日期。」
如果喜歡煮咖啡,想發揮在創業上,以「一年後開一家自己的咖啡廳」為例,可運用《九宮格圓夢計劃》作者佐藤博的方法,在九宮格內放射狀填入達成目標的行動(見右表),並填上預計完成時間。
最重要的步驟,是將九宮格寫在記事本上,並帶在身邊反覆翻閱,讓有時候因為忙碌而逐漸被遺忘的行動計劃,又能甦醒過來。
21~30天盤點劣勢,找到學習資源
設定好要達到的目標後,接下來要盤點自己目前缺少哪些能力?需要增加哪些技能與知識?並找出最好的學習資源。
有
效的學習資源,一定是自己需要的武器。「對於將來想成為一流壽司師傅的人來說,就算收集到世界評價極高的匯市投資報告,也說不上是有用的資訊。」《記事本
圓夢計劃》作者熊谷正壽說得明白。以他為例,由於他常將夢想或目標謹記在心,所以每當看書或讀報紙,一定會準備一支紅筆,看到與目標相關的資訊,便註記下
來;或是閱讀雜誌跟書時,利用空白處寫上筆記與心得,促進思考。
回學校或是到教育機構參加訓練課程,可能是最直接的學習辦法;但利用工作之便學習,則是另一種省力之道。
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19歲時成為日本最年輕的導遊,為了讓外國客人滿意、自己可以多賺小費,他就用素描簿製作FAQ,解說觀光客對日本文化的基本問題;還從聆聽客人對他們自己國家的描述,得知許多報章雜誌上看不到的真正面貌,就此磨練出自己的語言和溝通能力。這樣的學習,讓他在企管顧問界發光,進而成為管理大師。
31~180天不斷練習!練習!練習!
最後一個步驟,也是需時最久的階段,就是「練習」。許多名人的故事,告訴我們它的必要性。
音樂神童莫札特的作品中,公認最能展現原創精神的是第9號鋼琴協奏曲(K.
271),雖然他在僅僅21歲時完成創作,但在此之前,他已經不斷練習創作協奏曲長達10年時間。
1960年代風靡全球的搖滾樂團披頭四,成名前就不斷從英國到德國漢堡演出約1,200場。「今天,大多數樂團總結表演生涯中全部的演出,都還沒有這麼多次,」以《引爆趨勢》、《決斷兩秒間》等暢銷書聞名的英裔加拿大作家葛拉威爾(Malcolm
Gladwell),在他探討成功人士為何與眾不同的《異數》一書中指出。
葛拉威爾強調,「10,000個小時」是成就一項專業的基本時數,是將天賦提升到能力層次的必經道路,「如果覺得10,000個小時是天文數字,不妨先從1,000個小時開始。」同樣的,勝間和代在《想做就做得到》書中也寫到,集中精神做一件事1,000個小時,就可以達到某個程度的水準。
別再說沒時間練習!箱田忠昭建議要徹底活用「時間帶」。首先是「清晨時間」,這是誰也無法打擾的私人時段,只要比平常早起一個小時或30分鐘,在清晨頭腦最清醒的時候,事情能更順利進行。再來,是「週末時間」。週末的時間長而完整,可用來發展和新事業有關的技能,「假使能將整個週末用在提高自己的技能上,3年內成為此行業的高手,絕非難事。」
練功3招數,半年好出師
練習,並不是單純重複動作就好,而是要「刻意」。《我比別人更認真》作者柯文(Geoff Colvin)提出幾個刻意練習的方法:
音樂模式
像練習演奏音樂那樣,為了奏出聲音表情,必須分析樂譜內容、找出各部份要傳達最重要的觀念,然後重複演練每個環節,並藉由每次練習後的回饋意見,不斷改進。
這樣的方法也能運用在簡報或演說,將內容拆解成幾個部份、深入分析,然後在旁人建議下改善缺點。
棋奕模式
棋士透過研究對奕的真實棋局來練習開棋、攻擊、防守等等,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達到這個領域的核心要求,其實就一樣是種案例研究。 如果某人是你的榜樣,援引他曾面臨過的挑戰,不斷問自己「會怎麼做?」寫下答案,比較自己和對方的真實決策結果,也能產生學習跟激勵效果。
運動模式
頂尖運動員的練習,分為訓練最有用處能力的「調適訓練」(如網球選手訓練耐力),以及特殊技巧(如棒球的打擊)。若應用於職場,前者就是要不斷磨練基礎技能;後者則要找人陪你一起演練。
例如你從事業務銷售,但發現強項在傾聽而非說話,想凸顯「親和力」做為自己的特色。那麼除了掌握產品內容、清晰表達這些一般性的銷售技能必須保持外,不妨找幾個熟悉的客戶,問他們在互動時最欣賞你哪些態度、表情,然後不斷在工作中強化。